2025-07-07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707 10:23:46)隨著ChatGPT掀起新一波人工智慧(AI)革命,教育與產業迎來前所未有的轉型契機。如今AI不僅是創新核心,更是驅動科技躍進與產學變革的強大引擎。為掌握這波革新契機,在教育部指導下,由台灣數位永續協會與教育部育才平臺—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執行辦公室共同主辦「智慧產學新藍圖—智慧教育 x 產業創新」論壇,聚焦智慧教育與產業創新的合作動能,期盼共同開創產學共育AI人才的新篇章。
本次論壇深入探討AI時代下的產學協作策略,涵蓋AI人才培育、生成式AI(GenAI)應用、跨域共學、產業實踐四大核心議題。這場盛會匯聚產了官學研各界的力量,包含行政院智慧國家推動小組民間諮詢委員會、國科會資料治理與數位轉型產學聯盟、國科會資料驅動智慧應用技術產學聯盟、國立成功大學、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智慧電動車產業人才及技術培育基地計畫、資策會、台北市電腦商業同業公會、中華民國資訊服務產業公會等單位,皆傾力支持。資暘數位亦以協會秘書處幕僚身分,支援本次活動執行。
論壇由教育部育才平臺資通訊工作圈召集人、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研發長陳俊良開場致詞,他強調此次論壇正是串聯教育與產業、打造智慧共育平台的具體實踐。臺灣科技大學校長顏家鈺也透過影片致意,指出AI時代教育必須與產業緊密結合,共同培育具備未來競爭力的人才,他強調教育不只是知識傳授,更是創造未來的起始點;只有教育與科技並行發展、產學合作深化,臺灣才能在全球競局中穩佔先機。
教育部技職司司長楊玉惠指出,配合政府重點產業政策,教育必須持續創新。鑒於此,教育部自2023年起便推動從國小至大專的AI教育佈局,並廣納非電資領域學生,全面培養百工百業的AI應用人才。已完成建置20座區域AI人才基地,並規劃2024至2028年投入30億元,全力推動各系所AI賦能計畫,展現教育部對AI育才的高度決心。
國立成功大學特聘教授暨副校長、台灣數位永續協會理事長郭耀煌更指出,ChatGPT與GenAI正顛覆傳統學習、工作與決策方式,不僅帶來技術創新,並成為跨域共學與產學協作的新起點。
迎向智慧浪潮,重塑學習體驗與前瞻素養
論壇聚焦AI浪潮下教育轉型與人才培育,多位專家分享其獨到見解。郭耀煌於專題演講中引用聯合國「AI for All」與世界經濟論壇(WEF)「教育4.0」理念,主張臺灣應建構橫跨國小至社會大眾的AI教育體系,建立可長可久的AI素養與能力指標。AI不僅促使教育哲學與方法論隨之轉變,更讓師生角色與學習型態產生質變;學生須具備全球公民素養、創新與創造力、科技應用力、協作溝通力,方能面對未來挑戰。
長庚大學智慧運算學院院長、臺灣AI卓越中心總召集人許永真提醒,過度依賴AI可能削弱學生的關鍵思考能力。她分享長庚大學推動AI通識必修的經驗,發現學生接受度不高,呼籲今後可思考透過客製化方式引導學生建立AI素養,並藉由PBL(Problem/Project Based Learning)方法引導學生學習AI,以強化思辨與應用能力。
長庚大學智慧運算學院院長、臺灣AI卓越中心總召集人許永真提醒勿過度依賴AI,應以PBL引導學生培養AI素養。
掌握GenAI革新動能,臺灣邁向智慧產業新高地
工研院執行副總暨總營運長兼AI策略長余孝先,深入剖析GenAI如何突破傳統鑑別式AI的侷限,並以波士頓顧問集團(BCG)案例證明其能有效提升企業生產力與品質;此外諸如Sora工具已充分展現AI在內容生成的潛能,進而重塑影視產業流程。但GenAI也帶來智慧財產權、偏見與假訊息等挑戰,需透過政策監理加以因應。
余孝先認為臺灣AI發展應聚焦在應用導向,整合有限算力與關鍵資料資產,打造最符合在地需求的「技術中央廚房」模式,尤其要對中小企業強力助攻。他呼籲業界積極擁抱GenAI,開拓新業務模式。
工研院執行副總暨總營運長兼AI策略長余孝先,建議台灣以應用導向發展GenAI,打造在地化技術平台。
美商微軟首席技術長花凱龍以Copilot整合應用為例,說明AI技術門檻已顯著降低,邁入全民可用的新時代。他提及Multi-Agent系統正引領AI應用再進化,可望開創眾多的全新自動化應用模式;同時提醒業界,應評估AI導入的實際變現效益,才能穩健前行。
美商微軟首席技術長花凱龍強調AI進入全民可用時代,企業導入須重視商業效益。
鍛造主權AI戰略,打造高韌性人才與產業升級跳板
論壇的壓軸,為教育部育才平臺資通訊工作圈召集人暨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研發長陳俊良主持的「智慧人才培育的契機與挑戰」綜合座談,與談人包括許永真、余孝先、花凱龍。
陳俊良提問,臺灣在國際AI人才評比中屈居第28名,應如何提升臺灣AI人才質量,培育更多AI即戰力?許永真表示,臺灣STEM人才比例偏低,師資與實務資源不足,且頂尖人才常被外商公司或硬體大廠挖角,為亟待克服的挑戰。她主張發展主權AI,打造契合臺灣需求的特化模型,避免全面依賴國外技術。
余孝先指出,臺灣年輕人參與開源社群風氣不足,應從教育端強化。他亦認為中小企業更有可能分享資料、共建模型,是推動主權AI的關鍵推手。此外建議企業將AI視為助手,意即以AI為輔助、但不取代人類決策。
花凱龍強調,產業不只需要AI開發者,也需具備Low Code/No Code能力的AI人才。他鼓勵臺灣應藉由國際資源整合與開源合作,彌補本地資源限制,並呼籲學生保有好奇心與持續學習力,以因應快速演進的AI世界。
論壇在熱烈交流中畫下句點,與會者一致認為,臺灣應凝聚產官學研能量,以人才為根、跨域為橋,深化AI應用,共創智慧產學新藍圖,迎戰AI驅動的未來挑戰與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