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3
大南方新矽谷啟動 成大扮演關鍵角色
為將臺灣打造成為人工智慧之島,國科會提出「大南方新矽谷推動方案」,從四大面向著手協助百工百業數位轉型,在全球市場取得領導地位。而位於臺南的國立成功大學,自然在此計劃中扮演重要核心地位。
刊登於CIO Taiwan
採訪/施鑫澤‧文/林裕洋‧刊期/2025.9
原文出處:https://www.cio.com.tw/96965/
隨著 AI 在各領域展現前所未有效益,帶動全球市場加速在 AI 領域的投資。根據「AI Special Report」報告指出,2024 年全球生成式 AI 市場規模達到 400 億美元,預估 2030 年將成長至 1.5 兆美元,2022 年至 2030 年複合成長率(CAGR)達到 83%。
為協助臺灣在 AI 時代中保有競爭力,同時平衡南北發展的差距,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提出「大南方新矽谷推動方案」,以「擴算力」、「鏈場域」、「引人才」、「展應用」四大策略為核心,結合沙崙科學城與周遭從嘉義到屏東的半導體 S 廊帶,促成「AI 產業化、產業 AI 化」,協助百工百業數位轉型,建構大南方產業生態系,打造臺灣成為人工智慧之島。而位於臺南的國立成功大學,自然在此計劃中扮演重要核心地位。
國立成功大學特聘教授兼副校長郭耀煌指出,在前述四點之中,「引人才」是最為關鍵部分,更是所有 AI 發展的基礎。尤其臺灣南部普遍缺乏 AI 人才,因此我們必須積極引進人才,同時培養人才包括與大學合作。AI 技術導入不僅仰賴工具與平台,更需要熟悉 AI 框架、資料科學、DevOps、MLOps 的跨域專業人才。特別是在 AI 技術迭代速度極快的今日,AI 人才更需要有主動探索新技術跟勇於定義新的工作流程的能力,才能在 AI 浪潮中取得領先優勢。
設立產學創新總中心 積極推動百工百業合作
國立成功大學是臺灣非常重要的綜合型大學之一,不只有歷史悠久的電機系、資訊工程系,還有醫學院以及教學醫院,同時也非常重視產學合作研發與應用導入。為落實與百工百業合作,成功大學設有產學創新總中心,協助各產業導入 AI 的應用及培訓課程。尤其在永續及減碳方面,該校更擁有非常亮眼的研究成果,透過跨領域研究與電資學院的合作,更可以協助企業落實數位永續的理想。
在政府大力支持下,成功大學將在臺南沙崙綠能科學城成立國際級的臺南成大沙崙醫院,除具備一般先進醫學科技之外,也將提供國際醫療服務。除此之外,成功大學也將與國科會合作,在沙崙醫療服務與創新園區中建立高效能運算平台提供 AI 資料服務,落實數據戰略及資安政策。
郭耀煌說,AI 發展不只是技術問題,更是一場跨領域系統整合的競賽。產學合作的價值,在於串連基礎研發、應用落地與人才培育三個關鍵層面。國際大廠如 AMD、NVIDIA 之所以願意與成功大學合作,不僅因技術實力,更在於我們能提供真實場域、整合式應用與跨域協作能量。特別是成功大學 AI 泰斗計畫(TITA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in AI at NCKU)正逐步建立 AI 服務中心與數據治理機制。
成功大學 AI 泰斗計畫具體推動項目,包含「提供 AI 相關技術需求與服務,協助產業邁向 AI 創新轉型」、「隱私保護資料庫」、「AI 驅動健康資料應用」、「AI 教學創新模式與資安模組設計」、「高效能運算環境建置」等。TITAN 計畫整合數位市場法、資料法、AI 法、資安與資料治理規範,提供企業與政府在法規尚未成熟前進行資料治理與 AI 應用的模擬與驗證。這些經驗可作為企業導入 AI 資料治理策略時範,並可與「大南方新矽谷」計畫場域資源互為支撐。
三大面向著手 啟動產學合作
現階段 AI 技術已逐漸成熟,但若無場域作為承載與驗證平台,資訊產業就無法真正理解應用需求、建立迴圈式創新機制,甚至難以說服企業主投入資源。因此,大南方新矽谷的「鏈場域」價值不僅串接空間與產業聚落,更關乎資料取得、模型優化、應用落地與商業模式測試的可能性。如沙崙的 AI 創新應用大樓已啟動跨域場域招商,涵蓋智慧製造、醫療、餐飲與綠能等方向,正是資訊長導入 AI 的理想對接窗口。
資訊長若希望在大南方新矽谷的產業鏈中與學術單位合作,可從以下三個方向著手。首先是「共同開發應用場域」, 資訊長可與學術單位共同定義企業痛點與應用目標,再借助學研團隊的模型設計與技術整合能力,加速應用落地。如在沙崙智慧醫療場域,成功大學與成大醫院合作建立「AI 影響性研究中心」,與企業合作開發醫療影像 AI(如「腹部電腦斷層身體組成定量系統軟體(iLement 系統)」等),從技術開發到臨床試驗、經濟評估一條龍支持,協助企業完成產品驗證與法規申請。
第二點則是「建立共用資料與算力平台」,在 AI 模型開發中,資料是關鍵瓶頸。資訊長可透過學術單位的資料合作機制(如聯邦學習、去識別化資料池等)安全取得訓練資源,同時避免資料治理風險。如成功大學攜手多家醫學中心建構 Smart on FHIR 互通標準與跨院 AI 協作平台,企業可加入其中進行模型共訓練與測試。
第三點則是「導入人才與轉型資源」, 成功大學與多所技職校院共同參與「大南方新矽谷」計畫,在化合物半導體、AI 晶片設計、資安與智慧製造等領域推動在地人才共培。資訊長可藉由企業專題、實作課程、共聘師資等形式,導入具備 AI 素養的即戰力,也可與研究團隊長期合作,建立企業內部的技術研發能量。
借重大南方新矽谷服務 克服資料治理挑戰
在全球吹起數位轉型的浪潮下,臺灣企業也加快推動速度,然也面對前所未有的資料治理挑戰。首先是「資料孤島」與「資料主權意識不足」。許多企業長期以來缺乏整合性資料策略,資料散落在部門系統中,缺乏標準化、分類與權限控管機制,導致無法有效支持 AI 導入與決策應用。其次則是對於資料資產價值認識有限,對於資料是否能主導運用、是否需外流給第三方進行 AI 模型訓練,缺乏風險辨識與制度化管理,這將在 AI 發展過程中衍生信任與法遵問題。
資料治理是數位轉型與 AI 應用的地基,面對前述兩大挑戰,郭耀煌建議資訊長應採取「雙軸策略」因應。第一點是「內部建立資料治理制度」,盤點資料資產、落實分類分級、導入敏感資料識別與權限控管,強化資料品質與透明度。第二點則是「導入可控 AI 應用架構」,優先採用可在本地部署、符合隱私保護標準的 AI 模組,或透過聯邦學習等方式,在不外洩原始資料的前提下完成模型訓練。
「面對數位轉型的挑戰,大南方新矽谷不僅提供技術與場域,更是一套協助企業建構資料主權與轉型能力的制度性平台。資訊長若能善用這些資源,將更有機會在 AI 時代中取得先機,強化企業的競爭韌性。」郭耀煌解釋:「大南方新矽谷計畫能提供三項協助,第一點是場域試煉平台,如沙崙 AI 創新應用大樓與成大醫院 AI 影響性研究中心,提供企業低風險、合法合規的資料應用場域,讓資訊長能在有制度與專業協助下試行資料整合與 AI 導入。」
大南方新矽谷提供第二項協助是「資料治理與合規諮詢資源」,結合成功大學等學研單位,提供企業在資料治理制度建構、演算法選型、AI 倫理與合規方面的專業輔導。第三點則是「推動區域型資料共享架構」,透過在地產學研合作,推廣聯邦學習(Federated Learning)與資料互信機制,協助中小企業以低成本參與 AI 模型共訓練,突破單一企業資料規模與品質限制。
積極制定 AI 法規 有助 AI 健康發展
在 AI 技術演進極為迅速下,若相關配套法規制定遲滯,可能導致兩種風險,分別是「 企業對合規邊界模糊、創新意願受限」、「社會對 AI 的不信任感升高,進而影響產業成長與國家數位競爭力」。為此,2024 年郭耀煌即呼籲臺灣應加速建立系統性的 AI 治理法規,且臺灣在制定「人工智慧基本法」或相關 AI 法規時,應優先從三個面向著手。
第一個是高風險 AI 應用的定義與分級管理,如醫療、金融、司法等領域,須清楚界定哪些用途需更高標準的審查與監理。第二是演算法透明性與可解釋性要求,確保 AI 決策過程可被追蹤與理解,避免黑箱操作。第三是資料使用正當性與責任歸屬,建立個資保護與資料共享間的平衡原則,釐清 AI 誤判或侵權時的責任分擔機制。
郭耀煌說,對資訊長而言,面對快速變化的法規環境,最重要的不是「避免變動」,而是建立制度性「敏捷合規」能力。首先內部需設立「AI 倫理與法遵審查機制」,如內部 AI 審查小組或跨部門合規委員會。其次是「導入模型風險管理流程」,定期評估模型偏誤、輸出風險與合法性。第三點是「與外部法規與標準機構保持對話連結」,如透過公協會、大學法政單位等取得前沿法規資訊。
值得一提,大南方新矽谷計劃也提供資訊長一個極為重要的制度性支援,即政策實驗與場域沙盒機制。如沙崙 AI 創新應用大樓與資安基地具備跨領域專家團隊與制度模擬環境,企業可在此測試尚未完全納入法規的新技術,如生成式 AI 或自動化決策系統。其次是與成功大學法學院、資工系共建合作機制,也能協助企業建立 AI 內控制度、導入自律準則,從「被監理者」轉為「共創規範者」。
AI 隱藏資安風險 沙崙資安基地受期待
AI 固然帶來效率與創新,但同時也放大了潛在的資安風險。常見資安事件有「 AI 模型遭受資料中毒攻擊」、「生成式 AI 誤導企業決策或產生資安漏洞」、「模型訓練資料外洩造成個資與商業機密風險」。隨著 AI 技術快速導入企業營運流程,資安已不再只是資訊部門的責任議題,而是企業能否展現數位韌性的核心關鍵。特別是在數位發展部成立後,臺灣的資安政策重心已從「強化防護」擴展為「韌性經濟」的關鍵基礎設施建設。
資訊長在 AI 驅動的數位轉型過程中,應從三個層面強化資安基礎建設。首先是「架構升級」,導入「零信任架構」與「AI 風險評估模型」,確保每個數據流、每個 API 呼叫都經過驗證與監控。其次是「能力內化」,提升全員資安意識與技能,將資安從 IT 部門推展為全企業文化,如實施 AI 模型開發前的資安風險審查制度。第三點是「模擬與壓力測試」,定期進行 AI 模型與關鍵基礎設施的資安演練,檢驗應變與復原能力。
郭耀煌表示,大南方新矽谷中的沙崙資安基地,正是企業提升資安韌性的實戰基地,可提供多項支援服務,如「AI 資安測試與壓力平台」可提供企業模擬 AI 模型在真實攻擊場景下的表現與應變能力。「紅隊演練與資安演習」可支援企業進行內部與供應鏈資安攻防演練。「跨領域資安人才合作」則結合成功大學、工研院、高科大等機構資源,協助企業建立 AI 資安人才訓練模組與實務顧問支援。
AI 驅動的數位轉型不只是「技術升級」,更是「安全升級」的契機。資訊長若能善用「大南方新矽谷」與沙崙資安基地的資源,將能在提升創新動能的同時,打造真正具有抵禦風險能力的數位韌性組織,這是未來全球競爭的關鍵。
在 CIO Taiwan 官網閱讀全文 : 【專訪】國立成功大學特聘教授兼副校長郭耀煌 https://www.cio.com.tw/96965/